在《开讲啦》节目中,曾有人提了这么一个问题: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但自己大学毕业却过得远不如那些高中甚至小学辍学的同学。在他的问题里,好象学历越高反而过得越差。他问:知识还能改变命运吗?
主持人撒贝宁对于“知识改变命运”的解读很妙,他说:“知识改变命运,不是学历改变命运,也不是分数改变命运。不要把知识想象成我们获取分数的那些东西,知识是我们学识、见识和胆识的综合体,是我们获取美的能力,也是感受生命和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说,知识确实可以改变命运,但这个知识不是为了获得考试分数的知识。
有人只看到别人学历比他低挣钱比他多,却看不到别人的努力,在这世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获得成功,别人虽然没有在正规的学校里上过学,但他在生活的打拼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或者通过其它渠道学到的知识可能比你在学校里面学到的多得多,而且在他获得成功的领域里更加适用。
以苹果教父乔布斯为例,众所皆知他在里德学校仅读了一学期就辍学了。然而,他辍学后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也没有回家闲散下来。而是,继续留在里德学校,在一间废弃的宿舍里住了一年,这一年他潜心学习书法、哲学和外国文化。这期间,乔布斯学习了各种字体、以及如何改变不用字体组合之间的间距,如何做出漂亮的版式等。他认为,那是一种科学永远无法捕捉的,充满美感、历史感和艺术感的微妙事物。但,他从来没想到,书法竟然让他拥有了无法量化的优势。正是通过学习书法,让他掌握了不同字体,而这也成为了苹果电脑的大优势之一。后来,他在演讲中也说到:当时,自己压根儿没想到这些知识在他的生命中能起到如此大的运用价值。
知识究竟能否改变命运
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名言引起不少人的质疑,仅从社会表象来看,这种质疑似乎说得通。但它有一个漏洞就是,简单地把知识等同于学历和分数。的确,在七八十年代有许多出身低微的青年人凭借高考敲开大学之门,从此改变了人生的轨迹。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而高度一元化的成才模式和选拔标准,也强化了分数以及考试在个人生活中的决定性地位。
但这也逐渐演变成只重分数不重能力的应试教育方式,滋生了许多高分低能的现象,也让不少人形成上了大学就万事大吉的思维。考进大学后就疏于学习,放松自我管理,这样的人大学毕业后自然很难有所作为。还有些人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想通过考研考博来逃避步入社会。更重要的是,很多人以为自己是高学历,对工作挑三拣四,也不能踏实下来,低下姿态认认真真完成工作职责,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不喜欢用这批“高”学历的人,反而喜欢用有实践能力有技能又踏实肯干的职校生。
但也要看到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习惯了被动学习,从小学到高中,大家适应了老师教我们学的模式,所以一进大学,在自由舒适的环境里,很容易迷失自己。如果没有主动学习的精神,如果自律意识不够强,大学这几年,很可能就在玩乐中过去了。毕业即失业,绝不是少数现象。南方IT学校很早就注意到这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独立精神,一直在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主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预习和学习,课堂由老师讲变为学生讲,老师起引导作用,这使得教学效果大为提高,许多原来不爱学习的学生在“翻转课堂”中找到了学习乐趣,并能快速掌握知识点。
很多人毕业后过得不好,怪学校,怪社会,其实更应该怪的,是当初那个浑浑噩噩不懂事还不努力的自己。纵观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关键。那些成为时代宠儿的人,也是因为他们从未停止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是知识,改变了他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