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毕业的软件工程人才实际技能往往与实际技术发展水平有相当差距
他们很难获取第一手的国际前沿技术的资料,更缺少与国外同行沟通的机会
他们往往很难满足具有国际水平的软件项目开发与运作的要求
美国软件公司在寻求外包软件人员时发现,同样的需求,印度的软件工程师会编写出十分规范的程序软件,而我国的一些软件工程技术人员则会编写出五花八门的程序软件。
这是在软件开发领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的现象。
我们的工程师对与国际接轨的软件开发系统、规范缺乏了解,被认为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的原因。而工程师们不了解的原因则是我国缺乏培养国际化软件人才的体系。
国际化应用型软件人才正在成为我国软件产业的稀缺资源。这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
教育培训必须与国际规范接轨
据某国际著名软件行业一位设计人员介绍,现有大型软件公司对国际化软件人才的要求非常严格。据他介绍,这类人才应当能够熟悉国际标准和软件开发规范,能够迅速进入国际化软件企业的技术开发流程,具备软件项目组织、运营与国际化企业管理的能力,具备市场开拓能力,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与服务,掌握国际化软件项目管理、版本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具有与国际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缺少与国际规范接轨的高级编程人员,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民族软件产业的发展。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软件硕士更重理论课程。许多软件专家认为,要实现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必须在高校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中推出“软件教育产品”的理念。据中国软件协会工作人员介绍,“软件教育产品”理念首先是面向国民经济的发展前沿,面向工业界的一种全新的快速培养中、高级软件人才的解决方案。
其根本目的是加速培养深谙国际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熟悉国际开发准则和标准,并且有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经验的高级软件项目管理人员、出口外包人员。“软件教育产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它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方案之中,包含了教学方案的编写与设计、教学课程的选取与设置、国外新教材的引进与二次开发、首席专家教授与面授辅导师资的选配、教学管理流程的全程监控、跨国际的学习环境与共享平台、教学实践环节的落实等等。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应当有针对性地在课程设置上推出全球权威性的、IT前沿系统的课程。同时,针对我国现阶段软件工程教育领域中的不足,应当适时补充和推出全新的、符合国际标准的职业认证体系。
中国软件企业的工艺管理和整合能力与国际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美国硅谷,许多不同的小公司正在崛起,为解决个别问题而设计的独立软件层出不穷。但是,大企业总是会想方设法要将不同的“散件”组合在一起,以便找到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照软件行业的这种趋势,中国软件工程教育目前正是缺少这种整合的力量。因此,要强调对软件人才的集成和整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正是软件行业和我国高校应该共同面临的问题。
正规院校培养的数量占到软件从业人员总数的3/4以上造成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失衡 与软件大国印度相比,目前中国软件人才严重失衡。
一方面,软件人才数量是一个问题。据预测,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软件人才的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学历教育每年只能培养7万左右的软件人才。另一方面,国内软件人才的质量也堪忧,综合能力、应用能力较强的软件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国际化软件人才严重缺乏。
与此同时,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的结构也极为不合理:几乎没有从事个人消费者软件的企业,企业缺乏同时懂技术和管理的人才。我国软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作坊式”软件企业数量巨大。其中,超过1000人的软件企业微乎其微,67%的软件企业少于50人,26%的软件企业在50~300人之间。它们大都没有核心技术,仍处于简单模仿、附加的阶段,而且普遍没有形成工业规模。
根据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国内现有软件从业人员近6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34万人。包括高级人才4万人,中级人才20万人,初级人才10万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既缺乏一大批能从事基础性工作的“软件蓝领”,更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即“软件金领”。根据国际经验,合理的软件人才市场应该是软件蓝领、软件工程师、软件架构与分析师并存的金字塔形状。人才基数由大到小,形成梯次,它们之间的比例应该是7∶4∶1。按照合理的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
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正规院校的学历教育,并集中在本科阶段。据统计,中国当前软件从业人员3/4以上来自于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计算机与软件相关专业,来自职业技术学校及各社会培训机构的软件从业人员尚不足总数的1/4。
软件业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目前以本科生、研究生为主的软件人才梯队正是软件业发展陷入人才结构不合理、应用型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之一。
外语技能成为软件从业人员水平提高的一大障碍
这几年,印度软件行业发展突飞猛进,国内很多专家学者对印度的软件工业进行了考察,深入分析了印度软件行业发展的状况,在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动因方面达成了共识。除了政府扶持、合理的人才结构培养体系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的年轻人对英语的熟练程度相当高。因此印度培养的众多软件精英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用为设计软件时的语言障碍发愁,使用母语生产工作的印度软件企业的产品也相对更容易进入欧美市场。
英语作为目前编程工具软件的主流语言,既是程序编写的主要工作语言,又是互联网上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对于软件工程师的技能和业务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软件工程师需要在第一时间学习业界流行、先进的编程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通常,在一种软件刚刚面世的时候,软件工程师是不可能找到这种软件的中文使用说明或中文帮助文档的。优秀的软件人才从不会为这样的问题烦恼,因为他们早已经在软件工程专业英语方面达到了娴熟运用的水平,浏览英文的文档、英文的帮助文件,在第一时间掌握先进、效率高的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是他们在业界立足的根本。相反,在我国软件从业人员中,普遍存在语言障碍。
课程开发必须与国际同步
据教育专家介绍,根据测算,目前我国IT培训教材平均要滞后国外发达国家2~3年,许多学校和培训机构教授给学员的东西,在现实中无用武之地。课程滞后的原因在于,高质量的教材需要在深入了解行业需求的基础上,由大量具备丰富开发经验的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和研讨,才能开发出来,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即使是引进国外的成熟教材,也必须经过一番本地化的过程。目前,许多IT培训机构因为实力有限,不能或者不愿在课程研发等方面投入过多费用和精力,导致培训质量普遍不高,许多学员毕业后,依然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
目前,一些有前瞻眼光和雄厚实力的IT培训企业纷纷推陈出新,不断地推出新版课程。
全球IT教育培训巨头NIIT就在整合国际先进经验,并对国内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后,研发出了全新的GNIIT软件工程课程,给予行业以创新的方向和示范。新的GNIIT软件工程课程,不仅包含了新的IT技术更新课程所涉及到的系统软件和开发工具版本,而且还突破性地增加了以CMM标准为基础的软件项目需求和项目分析,这样学员毕业后可以有更广阔的职业空间。NIIT公司足迹遍布世界80%的IT市场,在30多个国家提供培训服务,在全球拥有3000多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