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率为30%,约34万人待业;2002年预计37万人待业;2003年52万人待业;2004年为69万人;2005年为79万人。以上是教育部2001年的估算数字。而实际上在2003年6月底,就已有100万毕业生去向未定。青年人的就业困境远不止于大学毕业生,有资料显示,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有1.5亿至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大多数也是20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
2005年5月《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6.1%。
“新失业现象”来势凶猛
在每周六,和往常一样,国际会展中心的海峡人才市场穿梭着形形色色拿着简历找工作的人。
对这些求职的人,就业局的研究员高凤祥,职业性地喜欢用数字来表达他们面临的压力,“我做了调查,今年一季度新增失业青年就2万多。这还不算来打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新成长失业青年人数22269,占总失业人数27.45%,16-24岁之间求职人数占总求职人的30.18%,24-34岁占28.58%,20、30左右求职人数总和为58.76%。”这仅是就业服务局2005年一季度公布的数字。
而中国劳动保障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显示,当前登记求职的青年占到登记求职者总数的70%。青年失业率提高,已经成为全国失业的新现象。有人把它称为“20、30新失业现象”。
就业了仍面临择业的困惑
“毕业等于失业,现在知道这话不是无稽之谈。”第一次听说“20、30新失业现象”的肖菲(化名)这样形容自己正面临的就业压力。
肖菲是某国家一本大学电子商务系应届毕业生,23岁的她从今年春节前开始找工作,半年时间已经实习了三个单位,目前还没签下合同。肖菲把青年失业率高的原因归咎于“连年扩招,大学生太多了。”
谁挡住了20、30的就业路
对此, 就业局的高凤祥研究员对“20、30现象”做出了更理性、专业的分析。
“造成20、30失业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大学生与农村富余劳动力面临的就业困境还不一样。”高分析,大学生找工作难,究其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市场的需求是错位的。观念错位,在寻找职业方向上就不对路;
二、 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产品的技能比较差。这和教育有关,目前的教育与工作实践还是有些错位;
三、企业环境,企业一开始就给就业者设了很高的门坎,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注意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社会也应该给大学生提供实习基地;
三、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是一个原因,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缺乏职业思考,缺乏理性的择业标准。大学生很多都喜欢选择的工作,或者是自己想做的工作,而事实上,想做的与适合做的是两回事;
四、 大学生的创业环境,现在我们努力为大学生创业环境创造好的条件,但很显然还不够,大学生想创业的门坎还很高,创业环境不是很好。
六、20、30另一大就业人群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大都知识水平较低、职业技能低。这些青年来到城市就业,竞争力是很低的,他们只能选择苦、脏、累、险的工作。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参加培训。许多城市都有很多免费的技能培训班,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还需要社会各界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
“20、30现象,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产物。”某省人才市场主任孟庆伟把“20、30现象”纳入到经济大环境中思考。
“现在职业标准变化太快了。以前你只要会一种技能就可以工作很多年,但现在不行了,你会的这种技能可能很快被淘汰。”孟说,“职业的再生使新职业不断取代旧职业,美国过去的20年里淘汰了6000多个职业。我们做过统计,一年得淘汰20个职业,诞生16个新职业。职业总在洗牌,能不下岗吗?”
“另外,20、30现象也是知识经济带来的问题。”孟说,“知识的更新率太快了,以前知识更新需要20年,现在只要1.5年。你23岁大学毕业,到25岁你学的知识就需要更新。”
人才市场做过统计,学什么知识干什么的人不足30%%,学生在人才市场,专业对口配置不足30%%。
就业压力下的“傍老族”
“毕业生有两种,一种是家里不太有钱的,找不到好工作就找差的,或者考研;另一种是有钱的,找不到好工作就不找,父母也不是养不起。”采访中,一位找工作的毕业生这样对记者说。
孟庆伟把这种靠父母养的失业青年叫“傍老族”,“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的青年里出现这样一个苗头。然而失业率上升,引出的社会问题不止这一点。”
社会科学校社会学家李志国对此做了深入的分析:“青年大量失业首先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当前,劳动者素质低影响产品质量的问题已经很突出,年轻人的工作热情、创造力、责任心发挥的作用不够。”
在所有社会问题中,让李担忧的是“社会稳定”。除了每年都在增加的大学毕业生,据统计,我国农村有1.5亿至2亿富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其中也几乎全是20、30岁的青年人。“处理好这个庞大的数字,给这些富余的青年劳力足够的就业空间,不仅是就业部门的问题,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大问题。”李说。正如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杨岳在《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所说,“青年的就业困难与失业危机,是各种综合因素造成的,需要我们客观、深入、全面地加以分析,寻求更加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青年的就业。”